北戴河海边图书馆获香港设计大奖

知识锦囊

北戴河海边图书馆获香港设计大奖

时间:2016-12-29 作者: 来源:新智囊

透过香港会展中心的落地玻璃,海湾晴朗的湾仔码头上支着的五六台吊机分外醒目,它提醒我们,填海造地一直与这个国际都会的城市规划发展并行。而落地玻璃窗之内,正在举办亚洲年度设计盛会“香港设计营商周”,今年“设计周”的伙伴城市是芝加哥。自2001年开始到今年,完成了“芝加哥河畔漫步”城市规划工程,芝加哥与香港的共通点在于:一直在探索新旧建筑融合的现代都市规划、以市民体验为本去重塑公共空间。

“设计营商周”主办方是香港设计中心,任职其行政总裁已6年有余的利德裕表示,全球各地的城市都有自己的“设计周”,但香港称之为“设计营商周”,是要将创作和商界这两个少有交集的圈子拉到一起来,是个“跨界知识分享会”。“设计不光需要好主意、大概念,还需要落地,需要规则和商业框架。而不懂设计的商人,即使花上千万也未必能制造出感动人的作品。像T Park、理工大学的教学酒店Hotel Icon这些例子,就是在漂亮的设计意念背后都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利德裕所提到的T Park(源·区),是位于香港屯门的一个污泥焚化与人居社区结合的项目。这个新落成的T Park,“T”指代英文中“transformation”,“转废为能”的涵义不言自喻。设计者意图颠覆废物处理在城市人心目中的固有印象,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焚化炉”与“市民消闲设施”连接起来。回收后的污泥经过焚化后用以发电,缩减体积后再净排。市民可以预约来免费享受水疗spa。这样一来,市民们就有了切身去认识资源回收和循环再用的机会。

T Park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污泥处理设施对设计师来讲挑战极大,这个项目也因此获得了2016“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利德裕介绍,这个奖项嘉奖的是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素的亚洲各地建筑项目。主办方香港设计中心除了这一年度评奖,平时也不定期举办工作坊,包括与香港的公务员合作,让更多公务员去了解如何利用设计去提高公务员服务效率;又与香港中文大学EMBA合作,不光训练总裁、行政人员,也训练设计师。利德裕提到,香港从一个昔日渔港变成今日的国际金融中心,但这样一个拥有成熟型经济的社会也很容易“走进盒子里”而不自知。“设计营商周”邀请各国各地的讲者来港,希望通过不同案例去拓宽本土设计师和决策者的视野,并带来灵感。

今年的“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

奖”另外一个得奖作品,也同样是对自然环境与人居社会关系的一种突破式探索。

去年,一则聚焦“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的新媒体文案在朋友圈中被高密度刷屏。随之,这幢秦皇岛北戴河沙滩上两层楼高、450平米的“海边图书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慕名参观者。这次获得“亚洲设计奖”的大奖,得奖单位、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两位建筑设计师高乐舟、张菡告诉FT中文网撰稿人,在此之前该项目的影响主要来自网络,民众中不少人发出过质疑的声音;如今获得的是专业上的肯定,对于一家独立建筑设计事务所来说很有意义。

“ 海边图书馆”的实现来自三方合作:地产开发商“阿那亚”委托“直向”为其在北戴河的配套设施设计一幢公益图书馆,建成后图书馆的书籍由三联书店提供。设计与建造一共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高乐舟与张菡介绍设计概念:在沙滩和海水永恒的动态烘托下,建成后的图书馆就像海滩上的一块石头。因为想要达到这种效果,设计师没有用公路、人行步道直接连接图书馆。“游人们可以由西边三十米的滨海步道,踩过软沙滩抵达硬质地面,走进图书馆之前,把鞋子里的沙子倒掉,抬头,会看到一片静止的大海”。张菡解释,设计师希望同时能够创造一种仪式感。这块“大石头”与一般陆地上的建筑也不一样:没有一个明显的入口。人在接近它、走进它之前,需要先在“石头”的各面对它进行体验和观察。

“海边图书馆”整个工程包含了许多人工的工艺,材料不是工厂里造好的材料,而是在当场用混凝土浇筑了三次样墙,除了木纹的肌理以外,所有工人在墙上的触碰痕迹最后都被留下来。而这也是设计师董工的初衷:建筑上留着时间、人工的痕迹,就像在海上留下的痕迹那样。由于落成初期已有大批游客去观瞻、拍照,不到两个月图书馆已需要限制人客流量。最初的“图书馆”身份也已有所扩充,在这里,诗歌朗诵会、电影放映会、音乐会都有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