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王健林讲这句话是有前提的,他的前后文是“很多学生一见面就说我要当首富,我要做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是这些学生们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所以王健林才让学生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提出的先赚一个亿作为小目标,意思是说等你先赚了一个亿之后,再去想着当首富。其本意是要把目标放大,于是王健林当时说:“这是个目标,定了目标咱们去奋斗,做到了更好。做不到你看挣了八千万咱也挺乐呵,挣了五千万也挺好。但是目标要放大。”
暂且先不去论富人和普通人之间目标的差距,“全世界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变得更穷”这是没办法去辩论的客观事实存在。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一个亿的小目标”,也一样能够实现属于个人的“小目标”。而自己是否有个清晰的目标以及如何自己目标是否可实施性才是你该去思考的问题。
1个亿小目标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规划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毕业时,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
60%的人目标模糊,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另有27%的人没有什么目标,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非常不如意,常常失业,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断完成短期目标,生活状态步步上升,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来他们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他们当中不乏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目标,像分水岭一样,轻而易举地将资质相似的人分为少数卓越精英和多数平庸之辈,前者主宰了命运,后者随波逐流。
1个亿小目标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潜能大师伯恩•催西对于目标更是极致概括,他说:“成功等于目标,其他一切都是这句话的注解。”而换王健林的话而言就是,不管是三年或者五年达到一个亿的目标,也不管这个目标是否太大,但是你必须先确定自己的具体的目标,不要一上来就谈要成为首富,那太空泛。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确定目标管理的原则——SMART原则,这是由分别表示确定目标的五个基本原则的英文字母的字首组成。其第一个原则就是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要能够用具体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除此之外,通过SMART原则确定个人目标还应该要可衡量性,即任何一个目标都应有可以用来衡量目标完成情况的标准,你的目标愈明确,就能提供你愈多的指引;可达到的,即目标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不能过低和偏高,偏低了太轻易达到目标既没有挑战性又意义,偏高了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说是幻想、白日做梦,实现不了。同时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一定的相关性以及时间的限定。
当然,有了目标是好事。但是,如果一味的的只知道朝自己的目标前进,而没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就会走很多弯路,实现的过程会变得十分艰辛。因此在行动开始之前,要学会按照自己制定目标的优先级别,分解目标,把原本小目标不断细分再细分,直到每个人的小目标都是自己能够掌控得住的,并做好行动的计划,制定好时间表。
1、首先可以通过剥洋葱法分解目标
就像剥洋葱一样,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再将小目标分解成更小的目标,一直分解下去,直到知道现在该做些什么。从大目标到小目标,再从小目标到更小目标,最后分解到即时目标。从时间长度来分解,可按照总目标——5-10年长期目标——2-3年的中期目标——六个月至一年的短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这样层级分解下来,将目标具体化和缩小化,更易于目标方向的制定。
2、多叉树法分解目标
树干代表总目标,树枝代表小目标,树叶代表即时目标。如此类推,画出所有的树叶,才算完成该目标的多叉树分解。每个目标最后都可以被描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叶子到树枝,再到树干,不断地问:如果这些小目标均达成,那么大目标一定会达成吗?回答如果是“是”,表示这个分解已经完成。如果回答“不一定”,表明所有列出的条件,还不够充分。继续补充被忽略掉的树枝。目标多叉树,又叫“计划多叉树”。一棵完整的目标多叉树,就是一套完整的达成该目标的行动计划。
评语:所以不管是“先制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还是被网友调侃的“先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说先找个鹿晗、或者张继科随便嫁嫁”,这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让这个目标在具体化的同时可实施性。对于普通人,一个亿目标太难!那从个人的“小目标”开始这还算难吗?别让自己连这点人生目标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