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管理“高见”

知识锦囊

似是而非的管理“高见”

时间:2015-11-20 作者:露西•凯拉韦 来源:新智囊

    最近,《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封面用特大号字母印着“竞争新规则”。下面是三个要点,以醒目的黄色突出显示:要偏执。颠覆你自己。投入人才争夺战。

    我看了一下标题,然后翻到内页正文,文章出自麦肯锡(McKinsey)的三位大人物之手。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厌倦,但随后越看越冒火。自从我在20多年前开始追踪管理理论以来,人们一直在声称,世界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如何应对竞争的问题上,他们一直在兜售这三条相同的“新”规则。要是其中有哪一条说得对,那么没有新意或许也不重要。只是它们没有一条是正确的。三条都是错的。

    第一条是要偏执,自1998年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写了《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以来,这一条便开始流行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书名,但是“要偏执”是一个危险的馊主意。我不幸认识一个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他喜欢妄想,敏感易生气,对人不信任,并对自己有着怪异、过高的看法。

    这些特点放在个人身上令人讨厌,很难打交道,但放在企业身上,则企业几乎注定要破产。

    可能我说得有点较真了:说企业应当偏执,其内涵无非是说企业应当留意竞争对手。这么说有道理,但太显而易见了,根本不值一说。时不时观察一下竞争对手的情况,从来都不是一个坏主意。

    下一条提示是颠覆你自己。当我是孩子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颠覆是坏事。“露西有时在班上有颠覆习性”,这句话放在带回家给父母看的报告单上,可不是好评价。自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1995年的一篇文章里创造出“颠覆性科技”这个短语以来,颠覆一直被认为是不言自明的好事。现在,任何人只要听到颠覆二字,自然就会想到优步(Uber),然后变得兴奋起来。

    颠覆或被颠覆是当前的流行语,没人敢于质疑它。一个人也没有——除了去年在《纽约客》(New Yorker)上刊发一篇精彩文章的吉尔•莱波雷(Jill Lepore)。她指出,颠覆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很多颠覆性创意简直是灾难,而很多成功企业并未颠覆任何东西。颠覆既不能预测未来,也不能解释过去。唯一的效果是让每个人感觉透不过气来。

    但是,最让我不舒服的陈词滥调是我们应该为争夺人才而投入战争。麦肯锡把“人们”(people)改称为“人才”(talent)、并建议为人才而战,至今已有近20年了。

    这20年来,全世界开始跟风。“人力资源”这个词几乎销声匿迹;无论你把目光投向何处,到处都在使用人才这个词。

    人才这个词的第一个不对之处在于它是个谎言。大多数人并不是才华横溢的——他们只是普普通通。不过,企业经常以这种不老实的方式称呼最平庸的工人——沃尔玛(Walmart)在达拉斯开设了一家“人才中心”,教会员工如何推车和在货架上摆放货物。

    人才这个词非但不能令每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反而跟“资源”(resources)一样没有人情味,唯一的不同是后者至少直白一些。第三,起码在英国人听来,它听上去略微有点下流,有点儿像是“对那个美人下手”。

    不过,最糟糕的是,它带来了一些极其沉闷和蹩脚的比喻。到处都是人才管道和人才池,这两个词各有令人不快的涵义:你一打开水龙头,就会有人喷涌而出;或者很多聪明人在一个死水塘里游泳。但就比喻而言,人才争夺战理当摘得桂冠。战争的重大特征是,你始终有一个敌人,但在人才争夺战里,你似乎并没有敌人。
    我不会投入人才争夺战,相反,我要对人才宣战。每个使用这个词的人都是我的敌人,讽刺和理性是我的武器。我立刻就能想起两个更好的词,它们都需要重新启用。第一个是“员工”(staff)。这个词现在竟然如此过时,以至于我在亚马逊(Amazon)上连一本书名中带有这个词的管理学著作都找不到。唯一找得到的是《唐顿庄园家政人员守则》(The Downton Abbey Rules for Household Staff),这或许是一本绝妙的出版物,但并不是我要找的那类。

    要是哪位觉得“员工”听起来有点儿过时,我有一个甚至更好的词:工人(worker)。这个词的优点很多。它准确,清晰,带有光荣的意味。最好的地方是,这个词有助于抑制庸俗的比喻和规则。工人管道,工人池,或工人争夺战,会有人这么说吗?

    我的竞争新规则是这样的:雇用称职的工人,然后照顾好他们。我的竞争旧规则跟它一模一样。